requestId:688a4839212ad1.37864511.
習近平總書記對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群眾充滿深情,深入河北阜平、張北等地考察指導工作,對脫貧攻堅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牢記總書記囑托,河北緊緊圍繞深度貧困縣脫貧摘帽,深入推進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生態扶貧和易地搬遷扶貧,激發內生動力,脫貧攻堅工作取得重大進展。2013年至2018年,全省農村貧困人口從499展場設計萬減少至39.95萬,貧困發生率從9.84%下降至0.78%。
“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今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一年。河北將應對挑戰,迎難而上,堅定信心不動搖,不獲全勝不收兵。在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問題上,持續發力;在推進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上,集中力量,確保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
承德市著力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
環境好了 日子美了
本報記者 張志鋒 張騰揚
8月初,記者來到承德平泉市黃土梁子鎮梁后村。大棚里,正在采香菇的鄒德富,一邊干活包裝盒一邊哼著小曲。如今他自己擁有7個大棚、6萬多個菌棒,年純利潤達到10多萬元;家里昔日破舊的土坯房,已經翻建成寬敞明亮的大瓦房。老鄒的日子越來越紅火。
原來去磚廠打零工,養不起一家子;承包20畝地種玉米,時機不好賠了錢……曾經的貧困戶鄒德富說,自己蹉跎了大半輩子,總找不對路。
現年46歲的鄒德富,以往是“家中沈浸式體驗薄田一畝半,上有高堂下有孩”。2016年,因家全息投影人患重病,老鄒又欠下20萬元外債。
當年,鄒德富通過村里的合作社參與了食用菌種植。“那會兒窮參展得只剩下一身力氣了。”
平泉市推廣食用菌產業精準扶貧,為以往獨自悶頭苦干的鄒德富帶來新機遇。生產菌種、菌棒技術含量較高、風險較大,由合作社標準化生產,然后將成熟的菌棒交給貧困戶管理并出菇;采摘下來的食用菌由合作社負責銷售,解決貧困戶沒有銷路的顧慮。
令鄒德富驚喜的是,種起食用菌后,第二年就盈利,他還清債務,實現脫貧致富指日可待。
承德地處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是河北省脫貧攻堅的重要戰場,產業扶貧是重中之重。品牌活動與此同時,承德環境優美、生態資源豐富,是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脫貧攻堅決不能模型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必須實現生態與脫貧雙贏。
承德立足永續利用,在解決貧困問題的同時,努力實現生態產業化玖陽視覺、產業生態化。近年來,承德制定了“一環六帶”產業發展布局,謀劃發展了生態農業、生態旅游、光伏農業、生態加工業等生態扶貧產業,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58個,成立農村合作社1.3萬家,產業收入占貧困人口收入比重達到40%。
目前,承德市貧困人口已由2014年初的75.17萬人減少到2018年底的6全息投影.67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8.41%下降到2.52%。
衡水市故城縣組建“醫聯體”,破解因病返貧難題
費用降了 負擔輕了
本報記者 張騰揚
衡水市故場地佈置城縣的貧困戶王女士,年近古稀,患心臟病多年。
今年6月的一天,她突感胸悶,馬上到鄉衛生院做了心電圖。沒過幾分鐘,故城縣醫院的遠程心電診斷中心就傳回診斷結果: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并明確給出VR虛擬實境電話醫囑。不到15分鐘,“120”救護車趕到。王女士住院治療11天,共花費8800元,經各項報銷及政策減免,自付880元。“這么要命的重病,救治速度這么快、效果這么好、花費這么低,以往根本不敢想。”王女士眼眶濕潤。
“實現縣鄉醫療一體化,讓患者不出縣就享受到快速、優質、低價的醫療服務,是破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難題的有效手段。”縣扶貧辦負責人說。
2017年,故城縣被確定為河北省省級縣域醫聯體試點,當地圍繞“提升醫療水平、降低醫療費用、方便群眾就醫、用人形立牌足用好基金、促進全民健康”的目標,以3家縣級公立醫院為龍頭,組建3個各具特色的醫聯體,21個鄉鎮衛生大型公仔院、538個村級衛生室參與。縣級醫院派出醫療團隊,對鄉鎮衛生院和村級衛生室進行指導;同時,縣級醫院專家到鄉鎮、農村坐診,形成了“基層首診、分級醫療、雙向轉診、上下聯動”的醫療新格局。
當地改革醫保支付方式,推行“總額管理、結余獎勵、合理超支分擔”機制,科學測算轄區內參保人醫療服務平均費用和醫保基金支付能力,合理確定結算總額,控制不合理費用。另一方面,縣級醫院管理水平穩步提升,2018年百元收入藥占比模型同比下降5.46%,百元收入耗材同比下降0.81元,門診和住院次均費用分別同比下降18.67元和123.24元。
衡水市還放寬了高血壓沈浸式體驗、心腦血管疾病、糖尿互動裝置病、風濕類風濕四種慢性病認定標準,每年組織貧困戶集中開展一次免費健康體檢。今年,貧困人口大病保險報銷比例在2018年基礎上又提高了5個百分點。
邢臺市前南峪村多措并舉發展生態經濟
荒山綠了 腰包鼓了
本報記者 馬 晨 張騰揚
夏日,走進太行山區的邢臺市邢臺縣前南峪村,空氣中彌漫著栗花的香氣。陽光下,果農們在林中忙碌,遠遠望道具製作去,綿延不絕的綠中點綴著星星點點的紅。
半個世紀前,這里是一片荒山禿嶺,老百姓吃飯都是問題。回想過去,前南峪村黨委書記郭天林深有感觸。
上世紀60年代以來,前南峪村男女老少一起治理荒山、植樹造林。經過幾十年的努力,這里的林木覆蓋率達90.7%,植被覆蓋率達94.6%。
樹多了,山綠了。如何把山溝溝變成“綠色銀行”,讓群眾的腰包策展鼓起來?前南峪村先后請來150多位技術專家,專家支招:換種品優價高的經濟林,在山腳溝谷發展西洋參、紅小豆等高效作物。
目前,前南峪共有果樹30萬株,僅果品一項年人均收入就達到1.16萬元。“林材頭、干果腰、水果腳、米糧川、林果山”的生態模式日臻成熟。
在此基礎上,圍繞果品品牌建設和深加工展場設計,前FRP南峪村做足富民文章,形成農產品加工產業鏈。當地加工企業負責人趙文斌介紹:“經過深加工的板栗仁、蘋果脆片,每斤效益是鮮果三四倍。”
村里還引植30多種國內外樹種,建成了美國樹莓、歐洲榛子等七大精品園區,修建了玫品牌活動瑰園、栗樹山莊等觀光園。同時,投資500多萬元改造升級基礎設施,興建抗大陳列館和故居。小山村變身天然氧吧和國家4A級景區,成為全國紅色旅游經典線路之一。如今,前南峪村吸引游客紛至沓來。2018年全村總收入1.99億元,人均純收入近1.9萬元。
在邢臺全市,有許多村莊和前南峪村一樣脫貧致富。截至2018年底,全市10個貧困縣全部退出貧困縣序列,23.1萬人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由2015年底的5.02%降至0.66%。
邯鄲市魏縣扶持“扶貧微工廠”,帶動貧困人口就業
飯碗多了 脫貧穩了
本報記者 張騰揚
一場大病,讓剛剛脫貧的貧困戶裴雙娥又犯了難。
66歲的裴雙娥是邯鄲市魏縣大寨村村民。今年年初,她因糖尿病并發癥住院治療,除去基本醫保、大病醫保,自費4萬多元,這令包裝盒她瀕臨返貧。包村干部王智入戶走訪后,幫助她包裝設計申請防貧救助,大大減輕了其經濟負擔。
貧困廣告設計戶是否存在因病、因學、因災等致貧返貧情況?在創業、就業展覽策劃方面有哪些困難和需求?危房改造、臨時救助等惠民政策是否享受到位?去年年底,魏縣建立“縣領導包鄉鎮,鄉鎮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戶”的三級網格化服務群互動裝置眾機制,通過每月一次的分包網格走訪,重點核查這些問題,積極尋求解決之道。
“消除貧困存量的同時,要從源頭控制貧困增量,鞏固提升脫貧質量。”魏縣扶貧和農業開發辦主任陳瑞學說,除了精準識別返貧,魏縣針對非高標準脫貧戶和非貧低收入戶人群,設立防貧保險,確保他們生活困難時得到及時救助。目前,魏縣共救助防貧對象800多戶,未出現一例新增致貧返貧。
201廣告設計8年,魏縣退場地佈置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序列FRP。為不斷鞏固提升脫貧成效,當地建立并完善脫貧防貧長效機制,確保貧困戶“脫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陳瑞學介紹,魏縣有1/3的人口外出務工,留守婦女、老人不少為貧困戶,想就業找不到門路。致富能人想返鄉創業,卻苦于缺資金、項目。為此,魏縣創辦“扶貧微工廠”,發展勞動密集型產互動裝置業,吸引留守婦女等“半勞力”就業。同時實行對村、對企“雙補助”。
“嗒嗒嗒……”走進大磨鄉連棗林村“扶貧微工廠”的生產車間,70多名婦女正在縫紉機旁趕制書包。在外打工的王俊波,去年和愛人一起返鄉創業。“每吸納一戶貧困戶,政府補貼1000元,采購設備、人員培訓還有補貼,大大降低了創業門檻AR擴增實境。”王俊波說,微工廠用工72人,其中有貧困戶23人。
目前,魏縣156家“扶貧微工廠”帶動就業1萬余人,其中貧困戶2600余人,每人年均增收1.8萬元。
版式設計:蔡華偉
TC:08designfollow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