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齊勇】對歷史的溫情與敬意——讀錢穆找九宮格會議的《國史年夜綱》

作者:

分類:

requestId:689bb21d464021.02712676.

 

 

舞蹈教室對歷史的溫情與敬意——讀錢穆的《國史年夜綱》

作者:郭齊勇

來源:鳳凰網綜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七月十二日癸酉

           耶穌2015年8月25日

 

 

 

  

 

錢穆《國史年夜綱》

 

《國史年夜綱》是一部簡要的中國通史,用年夜學教科書的體例寫成。內容包含自上古三代以迄共享會議室20世紀中葉之中國歷史的演變發展,尤其是經濟與社會、政治軌制、學術思惟的狀況及其彼此影響。全書(修訂二版)八編46章,共53萬字。全書力圖通貫,便于讀者明嘹治亂盛衰的緣由和國家平易近族性命精力之所寄。

 

本書成于艱苦的抗戰年月,作者的憂患之情躍然紙上。是書于1940年6月由商務印書館出書,一時洛陽紙貴,成為各年瑜伽教室夜學的歷史教科書,風行全國,對學生積極抗戰,增強平易近族凝集力起了積極感化。1974年由臺灣商務印書館出書修訂重版本,到1992年已印行18版,1994年出書第二次修訂本。1994年6月北京商務印書館印制修訂二版本,后又屢次重印。本書亦支出臺北聯經出書公司出書之《錢賓四師長教師選集》。

 

著者錢穆(1895.7.30-1990.8.30)是有名的國學年夜師,江蘇無錫人,原名恩,字賓四,平易近元更名穆。師長教師門第貧苦,幼時喪父,中學畢業即無力圖學,以自學名家。原任中小學教師,1930年后執教于高級學府,歷任燕京年夜學、北京年夜學、清華年夜學、北平師范年夜學、東北聯年夜、武漢年夜學、華西年夜學、江南年夜學等校傳授,創辦噴鼻港新亞書院。其代表著作有:《劉向歆父子年譜》、《先秦諸子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年夜綱》、《中國歷代政治得掉》個人空間、《政學私言》、《朱子新學案》、《中國學術通義》、《中國學術思惟史論叢》等。著者畢生著書70余種,約1400萬講座場地字。著者在中國文明與中國歷史的通論方面,多有創獲,尤聚會場地其在先秦學術史、秦漢史、兩漢經學、宋明理學、晚世思惟史等領域,造詣甚深。

 

《國史年夜綱》的《引論》甚為主要,表達了著者的文明觀、歷史觀與方式論。他指出,研討歷史,撰寫中國通史的目標在于:(1)能將我國平易近族以往文明演進的本相清楚示人,為普通有志認識中國過去政治社會文明思惟種種演變的人們供給所需要的知識。(2)應能在舊史統貫中映照出現今中國種種復交流雜難解的問題,為普通有志改革現實的人所必備參考。前者在于積極地求出國家平易近族永遠性命的源泉,為所有的舞蹈教室歷史所由推動之精力所寄;后者在于消極地指出平易近族比來病痛的征候,為改進當後方案所本。這是錢穆撰寫此書的宗旨。

 

錢穆指出,研討中國歷史的第一個任務,在于能在國家平易近族內部本身講座場地求得其獨特精力之地點。中國歷史的演進,其基礎精力表現在學術思惟文明演進上是戰爭與年夜同,協調與熔化,這與其它平易近族是分歧的。錢穆痛切正告:國人懶于探尋國史真諦,而勇于依據別人之說,因此肆意破壞,輕言改造,則自食其惡果。他反復強調中西文明演進分歧,不克不及簡單地用東方歷史來套用中國歷史,必須確定分歧國家平易近族之間文明的特別性、差異性,以及文明價值的相對性。

 

著者以獨特的目光留意掌握時代的變遷,如戰國學術思惟的變動,秦漢政治軌制的變動,三國魏晉社會經濟的變動等。有的章,如第六章年齡戰國“平易近間不受拘束學術之興起”,第八章西漢“統一當局武功之演進”,第十章東漢“士族之新位置”,第十八章“魏晉南北朝之門第”(變相的封建勢力),第二十至二十一章關于田制、兵制、宗教思惟,第二十三至教學二十四章關于唐代政治機構與社會情態,第三十二章關于北宋士年夜夫的自覺與政治改革運動,第三十八至四十章關于唐至明代南北經濟文明之轉移等,都很是深刻,很有見識。本書著者能由一個問題延長一兩千年,由一點擴年夜到周全,系統梳理。如田制,能將兩晉占田、北魏均田到唐代的租庸調,由租庸調小樹屋到兩稅法,分解一個整體。

 

著者揚棄了近代史學研討中的傳統記誦派、改革宣傳派和科學考訂派,剖析了其見弊得掉。著者認為,史學不聚會場地等于技術,不等于歷史知識與歷史資料,不克不及純為一書本文字之學;史學是“人”的史學,不克不及做號稱“客觀”的無“人”的歷史研討;史學必定瑜伽場地要與當身現實相關,但又不克不及急于聯系現實,不是宣傳口號與改造現實之東西。他強調對于本平易近族歷史文明認同的主要性,假如一平易近族對其以往歷史無所清楚,缺少起碼的尊敬,此必成為無文明的平易近族,無歷史意識與聰明的平易近族。他主張盡力1對1教學開掘國家平易近族內部本身獨特的歷史文明資源和內在的生機、動力。假如不深切懂得國家平易近族背后的文明精力,則國家可以消散,平易近族可以離散。

 

近代史學諸門戶在政治軌制、學術思惟和社會經濟三方面研討的結論年夜體上是:在政治上,秦以來的歷史是專制暗中的歷史;在文明上,秦漢以后兩千年,文明思惟停滯不前,沒有進步,或把當前的病態歸罪于孔子、老子;在社會經濟上,中國秦漢以后的社會經濟是落后的。

 

錢穆的通史研討在立論的標準上反聚會場地對以一知半解的東方史知識為依據,主張深刻懂得本平易近族文明歷史發展的個性與特徵。他又以整體與動態的方式,把國史看作是一不斷變動的歷程。他認為,幾千年來的中國社會經濟、政治軌制、學術思惟是發展變化著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

 

就政治軌制而言,綜觀國史,政治演進經歷了三個階段,由封建(分封)統一到郡縣的統一(這在秦漢完成),由宗室外戚等人組成的當局演變為士人當局(這自西漢中葉以后到東漢完成),由士族門第再度變為科舉競選(這在隋唐兩代完成),考試和選舉成為維持中國歷代當局綱紀的兩年夜骨干。錢穆非常留意中國行政仕宦選拔軌制、士在武功當局中的位置、政治權力與四平易近社會的關系。就學術思惟而言,秦以后學術,不僅從宗教勢力下脫離,也從政治勢力下獨立,淵源于晚周先秦,遞衍至秦漢隋唐,一脈相承,歷久不衰。北宋學術的興起,實際上是先秦以后共享空間第二次布衣社會學術思惟不受拘束發展的新氣象。就經濟而言,秦漢以后的進步表現在經濟地區的逐漸擴年夜,而經濟發展與文明傳播、政治建設逐漸同等相伴而行,盡管在歷史上快慢分歧,但年夜趨勢是在戰爭中向前發展。

 

錢穆認為,中國現代社會的政治、經濟運作的背后有一個思惟觀念存在。在學術思惟指導下,秦以后的政治社會朝著一個公道的標的目的進行。如銓選與考試是《禮運》瑜伽場地所謂“全國為公,選賢與能”主旨所致。在全國平易近眾中施以一種公道的教導,在這個教導下選拔人才,以服務于國家,有成績者可以升遷。這恰是晚周諸子士人政治思惟的體現。秦漢以后的政治年夜體依照這一標的目的演進。漢武帝按董仲舒的提議,罷黜百家,專門設立五經博士,博士門生成為進仕獨一正路。此后,學術位置超然于政交流治勢力之外,共享會議室也常盡其指導政治的責任。三國兩晉時期統一的當局共享空間滅亡,但是東晉南北朝當局規模以及立國的理舞蹈教室論依然延續兩漢。隋唐統一當局的樹立,其精力淵源則是孔子、董仲舒一脈相承的武功思惟。隋唐統一無異證明,中國歷史雖然經歷了幾百年的長期戰亂,其背后另有一種精力氣力仍然使中國再度走向光亮之路。錢穆所講的這種精力氣力是以儒家為主的優秀文明傳統,它才是平易近族文明推進的原動力,即“生力”。

 

舞蹈場地錢穆也剖析了阻礙中國歷史發展的“病態”。如中唐以后的社會是一個平鋪渙散的社會,政治仍為一種戰爭年夜一統的政治,王室高屋建瓴,社會與當局之間相隔太遠,不難招致王室與當局的驕縱與專擅。又如社會無豪強巨富,雖日趨于同等,但是貧無賑,弱無保,其事不克不及所有的依賴于當局,而平易近間又苦于不克不及自振。再如當局與平易近間溝通在于科舉,科舉為官后出現腐敗等。這都是中唐以后的病態。宋儒講學重要是針對這種種病態而發。但是宋以后不克不及自救,中國政治進一個步驟遭到損害。明代廢除宰相,尊君權,以及清朝統治,皆背離了傳統士人政治、武功當局的精力。這些都是中國歷史中的病態教學場地

 

拯救這些病態則需求一種“更生”。這種更生是國家平易近族內部本身一種重生命力的發舒與成長。錢穆認為,我平易近族數百世血液澆灌、教學場地精肉培壅的平易近族教學場地文明精力具有頑強的性命力,充滿了生機,不僅能拯救本身病態,並且能回應東方文明挑戰,爭取光輝的前程。

 

最后我們不克不及不指出,由于特別的抗戰佈景,本書在布局上詳于漢唐而略于遼金元清,詳于華夏而略于周邊兄弟平易近族,在取材上詳于軌制而略于人事,詳于文明而略于舞蹈教室戰爭,在詞句上不消承平天國而用“洪楊之亂”。體察著者的初志,年夜約他內在的情結是:假如治亂不分,內外不辨,japan(日本瑜伽場地)侵犯中國豈不是可以根據遼金元清的故事,名正言順地擁有與統治我廣土眾平易近嗎?(參見何佑森.:《錢賓四師長教師的學術》,載《中國哲學思惟論集》,臺北:牧童出書社.,1978年,第69頁。)盡管我們能同情地輿解著者的苦心,但是明天讀這部書,我們不克不及不跳出漢族中間主義、華夏中間主義和正統史觀的立場,確定周邊兄弟平易近族進主華夏,與漢平易近族一道管理國家,給中國歷史文明注進了活氣,在中華平易近族發展的歷史上起了積極的感化。中華平易近族的歷史,是由中華各平易近族配合創造的。

 

錢穆的這部著作代表了他的通史研討,這與他有關聚會場地部門史(如政治史、學術史、文明史)及歷史人物、歷史地輿的研討相得益彰,與他有關史學研討的方式論、中國歷史研討方式的探討,亦彼此發明。通過本書,我們可以清楚錢穆師長教師所倡導的史心與史識、聰明與家教功力之互動。閱讀本個人空間書,請配讀著者的另一部著作《中國文明史導論》,其修訂本有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年印本。

 

(作者系教學場地武漢年夜學國學院院長 本文原載《20世紀中國史學名著撮要》,北京師范年夜學出書社,2007年)

 

責任編輯:葛燦

 

TC:9spacepos273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